热门文章

清明节的来历与历史典故

文章图片

今天我们说说关于清明节的故事,这个故事是跟春秋五霸的晋文公有关。最初这个故事是左丘明《春秋左氏传》中记载的"介子推至忠也,自割其股以食文公。文公后背之,子推怒而去,抱木而燔( fán)死。"。这里面有涉及到一个人“介子推”,这个故事叫做"割股奉君",介子推也因为这个事迹入选"春秋三杰",成为跟伍子胥、管仲两位大人齐名的人物。

介子推“割股奉君”

故事具体是这样。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皇室对他的追杀,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部落里寄居十二年。后来为了能够重新复国,打算寻求各国的协助而重返中原。他带着随从翻山越岭、长途跋涉,但是在很多地方吃了难堪的闭门羹。在整个过程中,经常是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,那份狼狈,说有多惨就有多惨。

在经历了长时间看不到希望后,很多随从开始意志动摇,有的直接开溜,甚至有一次掌管粮草的随从竟然卷走了所有钱粮,重耳他们无奈向农夫乞食,却被农夫扔过来“土块”嘲讽。重耳就想鞭打农夫,但其中的一个随从告诉重耳:“土地是的上天赏赐,这是我们要得天下的吉兆啊!”重耳面对如此的“精神食粮”,赶紧收下土块磕头致谢。精神一下子是振奋了,但肚子还是饿啊。大家依然找不到一点吃的,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,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,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,给重耳煮了一碗肉汤。当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,发现刚才的肉汤居然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肉时候,一时百感交集,竟不能说出一句话来。

晋文公封赏不明

在逃亡十九年后,最终在秦穆公帮助下,重耳重新做了晋国的国君,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。晋文公掌权后,对那些曾经和他同甘共苦的随从大加封赏,但唯独没有介子推。因为这个时候晋文公想起齐桓公的两个佞臣易牙和竖刁。他们也是把自己儿子杀了,做成汤给齐桓公吃,取得齐桓公的信任后又把齐桓公杀掉。晋文公担心了介子推也是这样的人。

很多人都替介子推感到不公平,劝他去找晋文公当面求赏,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。介子推对母亲说,“孩儿既无求于君,又何必相见?”其母感叹,“你既做廉士,我何不为廉士母?”介子推大喜,打好行装,背着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,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。

介子推有个叫解张的邻居,认为这太不公平,于是写了封书信挂于城门,“有龙于飞,周遍天下。五蛇从之,为之丞辅。龙反其乡,得其处所。四蛇从之,得其露雨。一蛇羞之,死于中野。”

介子推浴火深山

晋文公看到,羞愧难当,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。然而绵山重恋叠嶂,谷深林密,绵蜒数十里,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。晋文公手下一个大臣便出了一个馊主意:从三面火烧绵山,逼出介子推。这把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才熄灭,但依旧没见介子推的身影。大火熄后,人们清理现场时,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被烧死了。晋文公看到这个场景后哭地非常伤心。在整理遗体的时候,发现介子推背后有个柳树树洞,随从从树洞里面掏出一片衣襟,上面题写了一首血诗:

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

柳下作鬼终不见,强似伴君作谏臣。

倘若主公心有我,忆我之时常自省。

臣在九泉心无愧,勤政清明复清明。

晋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。走的时候,晋文公带走了一段烧焦的柳木,到宫中用这段柳木做了一双木鞋。晋文公每天都对着木鞋感叹:“悲哉足下。”“足下”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朋友的敬称,据说就是来源于此。

寒食清明形成

第二年,晋文公率众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的时候,发现被烧死的老柳树死而复活,绿枝漫发,随风飘舞。晋文公便将这课老柳树赐名为”清明柳“,把绵山改为“介山”,在山上建立祠堂,纪念死去的介子推。晋文公常把介子推的遗书带在身边,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。他励精图治,勤政清明,把国家治理井井有条。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,对有功不居、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。每到他去世的那天,人们禁止使用曾经烧死介子推的烟火。把新出生的柳条插在门上,面粉和枣泥,捏成燕子的模样,召唤他的灵魂。

后世把介子推去世这天称为“寒食节”,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。寒食节和清明节也成了全国非常隆重的民间节日。每到寒食节的时候,人们不生火做饭,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:在北方是枣饼、麦糕等;在南方,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。每到清明节的时候,人们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。

清明与农业生产

因为两个寒食节和清明节离的太近,现在他们已经合在一起了,但寒食节的某些习俗也传承下来了,并保存于清明节中。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。

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、降雨、等各方面物候的变化,所以劳动人民经常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安排农事活动。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雨量增多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。所以就有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、“清明前后,点瓜种豆”的农谚。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 

发表评论

评论

    暂无评论
Scroll